国民政府在败退台湾之后,参谋总长居然不是那些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陆军名将,而是一个空军出身、名字都没几个人念得顺的,或许不少看官朋友会问,他凭什么?这事儿要是搁现在,微博热搜前十都压不住配资推荐,话题就叫“空降领导”“任人唯亲”“浙江老乡优先”
1949年,国民党兵败如山倒,百万大军像退潮一样撤到台湾。蒋介石坐在台北的办公室里,一边嚼着胃药,一边盘算:谁来掌军?参谋总长这个位置,说白了就是全军的“大脑”,必须是自己人中的自己人,容不得半点差池。可他最终选的,既不是抗战时打得日军满地找牙的,也不是黄埔系里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,而是周至柔“一个空军司令”,值得一说的是,他连前线泥巴都没怎么踩过。
周至柔担当参谋总长的消息传开,军营里顿时炸了锅。有人冷笑:“空军?他们连降落伞都还没配齐呢,就敢指挥陆军?”也有人憋着火嘀咕:“这不就是‘谁跟老板同乡谁上位’的老套路?”可没人敢大声嚷嚷。为啥?因为大家心知肚明:在老蒋这儿,能力是加分项,忠诚才是入场券,而“浙江老乡”这张牌,直接能当VIP通行证用。
说到周至柔,他其实早年并不显眼。既不是黄埔嫡系,也没跟蒋介石喝过拜把子酒,但他手里攥着一张王牌——他是陈诚的铁杆兄弟。两人在保定军校同窗多年,关系好到能共用一副碗筷。后来陈诚奉蒋介石之命打造自己的班底,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“土木系”(“土”是11师,“木”是18军),周至柔就成了他在空军的“代言人”。
别小看这个“代言人”,在国民党那个派系林立、山头遍地的年代,你站哪边,比你会打什么仗更重要。陈诚是谁?蒋介石的“二把手”,心腹中的心腹。他推荐的人,老蒋基本上都会照单全收。所以当参谋总长人选提上议程,陈诚第一个想到的,自然是他信得过的周至柔,由此一来,大家都放心。
可问题来了:陈诚手下还有个罗卓英啊!
罗卓英可不是泛泛之辈,抗战时期,他指挥上高会战,硬是把日军一个师团打得溃不成军,被外媒称为“东方的斯大林格勒”;后来远征缅甸,协调中美英三国部队,运筹帷幄,风头一时无两。按常理,这种既有战绩又有国际视野的将领,当参谋总长简直天经地义。
但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东北战场之上,成了他的“滑铁卢”。
在1947年之时,陈诚主政东北,罗卓英任副手。两人本想力挽狂澜,结果越打越崩。短短几个月,国民党从占优打成全线溃退。老蒋气得摔了茶杯,陈诚被迫辞职,罗卓英也跟着“下课”。这一败,不仅丢了地盘,更在他头上狠狠贴了张“败军之将”的标签。
在蒋介石眼里,你可以没功劳,但绝不能犯大错,尤其是把战略要地搞丢了。更糟的是,罗卓英还是广东人。而老蒋,骨子里是个“地域控”。他信任的人,清一色浙江籍:胡宗南是浙江人,戴笠是浙江人,毛人凤也是浙江人…,所以从这一点来看,老蒋可能也要慎重考虑。哪怕有些人能力平平,只要老家离奉化近,就能一路绿灯。罗卓英再能打,也跨不进这个“老乡俱乐部”的门槛。
反观周至柔,不仅是陈诚的心腹,还是浙江临海人,离蒋介石的老家奉化,开车也就一小时!因此从地域方面考虑,周至柔就是不错的人选。再加上他长期执掌空军,虽然解放战争中空军也没少挨揍,但**空军的失败,总比陆军丢城失地来得“体面”**。老蒋一琢磨:这人抗战时组织过对日空战,有功;又是自己老乡,可靠;还是陈诚力荐,放心……行,就他了!
可这一决定,却捅了马蜂窝。最不服气的,不是别人,正是蒋介石的亲戚,毛邦初,这到底怎么回事呢?
毛邦初是谁?他和周至柔同为空军元老,还是蒋家远亲,按理说血缘+资历双保险。可偏偏,在权力游戏里,他一直被周至柔压着打。为啥?因为他既不是陈诚的人,也不在浙江核心圈里。眼看着周至柔平步青云,自己却日渐边缘,毛邦初的心态彻底崩了,这种情况换成谁都无语。
最后,这位“空军老将”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,卷走空军数百万美元公款,逃到美国,直接和蒋介石公开决裂!他在纽约开记者会,痛斥蒋家“任人唯亲”“专制腐败”,还把周至柔那些见不得光的旧账全抖了出来。这场“毛邦初事件”,一度让台湾当局在国际上颜面扫地,连美国国务院都看傻了眼。
你看,一个参谋总长的位置,竟牵出这么多恩怨情仇。表面是人事安排,实则是派系、籍贯、忠诚度的终极博弈。周至柔赢了,不是因为他最强,而是因为他“最安全”——对蒋介石来说,一个听话、背景干净、又跟自己同乡的老实人,远比一个功高震主、可能尾大不掉的战将更让人安心。
回过头看,国民党丢掉大陆,与其说是被解放军打垮的,不如说是被自己的“圈子文化”蛀空的。当一个政权只信任“自己人”,只提拔“老乡圈”,再骁勇的将领也会心寒,再坚固的防线也会从内部瓦解。罗卓英的落选,毛邦初的叛逃,不过是这种逻辑下的必然结局。
话说回来,如果当年老蒋选的是罗卓英,历史会不会不一样?也许不会。因为问题从来不在某一个人身上,而在整个全局观的逻辑,当“你是谁的人”比“你能做什么”更重要时,崩塌只是时间问题,对于此,您怎么看呢?
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